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也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立法活动的重要载体,作为民意“直通车”的基层立法联系点,是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港南区人大切实履职尽责,深入立法触角末端,主动配合好、参与好贵港市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激活”立法联系组织架构
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不仅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港南区人大常委会通过三个“设立”,不断提高立法联系建议专业性和精准度。一是设立立法联系协同单位。将公检法司和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等30多个单位纳入立法联系协同单位,共同承接立法征询意见工作,提高基层立法联系的工作水平。二是设立法律咨询专家库。目前已经把第一批各领域、各行业的30多名法律专家纳入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神经网络”,充分发挥“外脑”智囊作用,提高专业水平。《贵港市鹏山保护条例(草案)》在立法调研中,宁显平等法律咨询专家全程参与配合,对所提意见建议从可操作性、合理性、合法性方面进行分析研判,对症施策。三是设立立法联络采集员。遴选人大代表、基层干部、社区群众充实立法信息采集员队伍,健全公众意见收集采纳和反馈机制,真正做到集思广益,反映人民意愿。在积极配合市人大常委会《贵港市禽畜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草案)》的立法调研中,我们的立法联络采集员多次组织群众代表座谈并广泛走村串户征求各方意见建议,提出了废弃物综合利用、环境污染防治等很多宝贵的切实可行的立法精点子,为此部法规的出台提供了有益参考。
图为港南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陆延山带队到八塘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指导站点规范化建设。
建立“有用的”制度体系
港南区人大常委会在认真贯彻《贵港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出台港南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指导意见,明确工作职责、立法调研、法律法规宣传、意见建议收集办理及反馈等工作制度,规范基层立法联系点标准化建设。构建了“1+3+9”模式推动市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规范化建设,即由区人大常委会“一盘棋”筹划,设立3个立法联系点为中心,以此向外再拓展9个立法信息采集点的模式,征集渠道之“宽”,民声听取之“广”,覆盖港南区所有镇、街道,确保了立法工作的广泛性和民意性。3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全面推广积分制考评激励的制度,每半年开展一次“建议积极分子”评选活动,评选结果与“第一书记视频带货基地”、预制菜爱心食堂、爱心超市或者村口商店等捆绑落实积分奖励兑换制度,充分调动各村(社区)群众及有关行业领域代表参与立法意见征询工作的积极性。
图为立法信息采集员到农户家中征集《贵港市禽畜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草案)》的意见建议。
拓展“三融合”的立法联系点功能
随着工作不断深入,港南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在不断创新发展,力求与普法宣传、基层治理、民生实事等工作相融相促,逐步向“综合功能”转变。如八塘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用活立法联系点信息员、联络员与网格员相互兼职的优势,注重发挥矛盾纠纷调解员作用,将“立法+调解”有机融合,在抓立法联络站工作的同时,分类开展矛盾纠纷调处42起,有效助推基层社会治理走深走实。“立法+代表”的有机融合最大程度发挥代表联络站和基层立法联系点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双载体、双平台作用,使得收集的意见建议具有广泛性、全面性、代表性。如木格镇人大代表谭杰,充分运用良坡村民委员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及代表联络站的优势,经常组织干部群众召开会议,征求人民群众对立法联系点建设及立法的意见建议,把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及时上传到立法联系点工作微信群,让村民广泛参与、积极讨论,为基层治理及民主法制建设探索出了有益经验。
自工作启动以来,港南区人大常委会高站位、高标准精心组织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重点围绕组织架构、制度建设和务实创新三方面下功夫,不断推动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有序开展。累计征集法律草案4部,三个立法联系点九个信息采集点合计提出意见建议107条,上报意见建议48条,邮寄意见建议11条,积极探索新时代民主立法“港南实践”,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立法全过程。
“民主形式的探索创新,激发了当地百姓参与立法的热情,也让人大工作可以更加精准服务百姓的关切。”港南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陆延山说。
编审:姜新锋